河南省郑州市投融资工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2-03-22来源:

  2021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及减税降费政策、灾情疫情、金融监管趋严等多重影响,郑州市财政局加大政策研究、深挖政策红利、抢抓发展机遇,以保项目为主线,以谋发展为根本,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有力支撑了全市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多样化需求,为郑州市“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立足项目、保障发展,政府债务管理工作再创佳绩。坚持以发展目标为导向,狠抓政策研究,强化系统谋划,加大创新力度,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把政府债券资金作为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手段。

  一是加大项目储备力度。加大专项债券研究创新,加强专项债券政策研判,提前组织区县(市)及市直部门开展项目谋划。依托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掌握项目情况,优化申报流程,探索专项债券项目常态化储备机制。督促指导项目手续办理,安排专人审核“一案两书”,加快推进评审入库,加大项目储备力度。

  二是发行规模再创新高。2021年,全市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559.79亿元,其中,新增政府债券293.89亿元,较上年增长34.8%;再融资债券265.9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金额位居全省第一。同时,发行债券投资领域广、综合利率低、覆盖期限长,有力保障了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多样化需求。

  三是狠抓政府债务管理。严格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强化债券项目储备、申报、资金拨付、还本付息等全流程管理。健全风险预警评估机制,形成覆盖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应急处置、监督考核等环节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执行和传导力度,对审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全力整改,确保管理更加规范,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站位全局、高位推进,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政府投资基金是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撬动社会资本的有力杠杆。紧盯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服务全市产业发展需求,基金决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加强基金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产业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拟定了议事规则,更新了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健全了全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制及重大事项决策机制。

  二是提升管理运作效益。建立政府投资基金季报告制度,编制季度运行报告,强化基金运行动态监测。实地走访项目,督促基金管理团队管控风险、加快投资。目前,郑州市设立政府投资母基金3支,参股各类子基金14支,总规模563.4亿元,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50个,实际投资金额超259亿元。

  三是服务重大项目落地。运用市场化方式引入重大项目,带动市属国有企业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入头部企业、核心节点企业,成功将阿里、华为、启迪科服等企业引入郑州,带动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人才等落户,吸引高端人才资源及配套产业集聚。

  三、锐意改革、强身健体,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坚持以前瞻防风险、以改革促提升、以创新求发展,深入研究全市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切实履行好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是着力防范公司风险。探索建立市属投融资公司财务、融资情况统计季报等制度,严格风险防控、加大财务监管,强化预警研判,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探索建立投融资公司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

  二是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持续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科学稳妥推进投融资公司改革,运用市场化思维,营造公司发展良好金融环境,研究重大项目投融资模式,做大做强投融资公司,推动投融资公司成为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是服务全市发展大局。深入研究郑州重大项目投资模式、资金来源。指导企业靠前谋划2022年拟投资项目,对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研究。

  四、吃透政策、狠抓管理,PPP模式规范应用高位推动。着力在“点”“线”“面”上下功夫、求突破,通过创新保障机制,规范按效付费,强化风险监测,全面加强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是管住“面”,守牢风险防控基本盘。按照财政部、省财政厅有关PPP项目入库管理规定,严格项目入库审核,强化财政支出监测。严禁假借PPP名义变相举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二是拉长“线”,规范全生命周期管理。严审项目付费数据凭证,确保数据真实、计算准确及来源合理,做好PPP项目三年预算中期规划,建立财政支出台账。

  三是卡准“点”,确保资金按时足额付。按照财政部PPP项目政府支出责任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按效付费要求,配合项目实施机构做好绩效评价,拨付7个进入运营维护期的PPP项目政府性付费30.9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