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财政局聚力美丽乡村建设 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2022-08-23来源:

  2013年以来,南阳市财政局注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通过强化资金保障、抓好规划设计、规范项目管理等有效措施,建设完成119个美丽乡村项目,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有效助推了全市乡村振兴发展。

  多元投入,提升保障能力

  一是积极落实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市县两级预算执行目标台账,动态掌握各县(市、区)上级资金拨付和本级资金安排落实情况,夯实市县投入责任。2013年以来,全市统筹各级财政资金11.99亿元,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不断丰富资金投入渠道。按照项目统筹多渠道、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思路,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平台的资金整合作用,将涉及农村交通、水利、林业、旅游、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财政资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依托乡村基层党组织,带动村集体、群众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拓宽了项目建设资金来源。2013年以来,累计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等6.42亿元,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引导支持乡村融合发展的成效。

  规划引领,提升建设水平

  一是坚持多规协调。发挥财政部门主导作用,引导县乡统筹考虑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乡镇规划的衔接,使项目建设有机融入乡村发展。二是发挥特色优势。坚持因村施策、分类实施,聚焦乡村特有资源禀赋,重点围绕拓展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美化和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有机融合,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是探索连片推进。全面推进以美丽乡村示范带为主要载体的连片打造建设模式,谋划宛城区“宛东战役”红色文化、南召县五朵山旅游产业、方城县生态农牧中草药产业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持续探索以项目集中连片促进特色产业振兴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规范管理,提升项目质量

  一是监管工作制度化。制订南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流程、档案目录和项目管理细则等制度,推动项目资金管理目标细化、任务量化、职责硬化,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监管制度体系。二是监管实施专业化。市财政局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美丽乡村项目立项、变更和完工验收等重要环节进行技术把关,并出具专业报告,为项目建设全流程监管提供技术支持。三是监管措施科技化。运用GPS卫星定位和现场拍照等技术手段,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防范重复申报、虚假申报和套取财政资金等潜在风险,确保项目内容真实有效和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四是绩效约束常态化。持续加大项目、资金分配与年度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力度,2018年以来市级累计奖励6个县乡2601.6万元,约谈6人,下达整改通知38份,收回资金772.6万元,切实将绩效导向落到实处,不断提升项目建设成效。

  打造亮点,提升综合成效

  一是促进了乡村生态振兴。通过改善道路、绿化、亮化、污水垃圾处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打造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桐柏县陈庄村、徐寨村等美丽乡村。二是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通过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更加美丽的互补共赢,打造了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西峡县黄狮村、新野县津湾村等美丽乡村。三是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积极拓展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内涵,打造了由破败古村落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画家村”宛城区项寨村、传承红色精神的中共南阳地区第一党支部旧址宛城区刘宋营村。

  春风拂面雨徐来,财政花红绽满枝。随着南阳市财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个个有“颜”、有“质”、有“内涵”的美丽乡村跃入眼帘,一幅幅“村美、产兴、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