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平安压舱石
携手谱写和谐曲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三门峡法院探索
诉源治理
下好能动司法“先手棋”
“我先种的葡萄,今年开始挂果,他们要种杨树!种在我家葡萄南面,难道不影响采光?”
“不能因为你种了葡萄,就让我们两家拔除杨树苗,我们的损失谁承担?我们种在自己家地里,井水不犯河水!”
灵宝市尹庄镇李村的三家邻居,最近因为各自承包地里“葡萄、杨树为邻”一事争执不休,矛盾愈演愈烈。作为李村的“签约法官”,灵宝市法院尹庄法庭法官任晓妮听说这件事儿后,第一时间带领法庭干警来到三家责任田,实地查看,“坐诊”纠纷情况。
“土地上的事儿是老百姓的要紧事儿。‘葡萄’和‘杨树’的矛盾化解不好,不但影响到三家的实际生产生活,甚至会引发其他纠纷。”任晓妮暗暗思忖,只有把心结打开,才能彻底化解纠纷。
根据三家的现状和各自的顾虑,任晓妮联合该村干部,本着互相理解、互相谦让的原则,从邻里关系、诉讼成本等多角度出发,耐心劝说。经过一番辨法析理,对立情绪逐步缓和,三位当事人都意识到各自考虑不周的地方,决定自行协商妥善解决土地争端。“本以为要打官司才能解决的事,想不到没出村就调解好了。”“葡萄”家感慨道。
果品生产、烟叶种植是当地支柱型产业,农户的小矛盾连接着基层治理的大民生,像任晓妮这样的“签约法官”深入辖区合作社、涉农企业、种植基地,为农户提供合同样本、法律咨询指导,从“坐堂办案”变“主动出诊”。
2020年至2022年,灵宝市法院受理案件总量以18.2%的幅度持续下降;辖区152个行政村的“无讼”村由无到有,增至37个;灵宝市朱阳镇后河村被命名为全省首个“无讼村”,万人成诉率由三年前的9.3%降为0.9%,案件调撤率81.4%,服判息诉率98.8%,取得良好成效。2022年,卢氏县法院五里川法庭和灵宝市法院五亩法庭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
陕州区法院在诉源治理上也下足了功夫。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问题,该院及时发送司法建议,规范职能部门严格执法,监督行业部门规范服务。针对居民小区物业纠纷涉及面广,矛盾深、争议大,陕州区法院观音堂人民法庭向物业公司发送司法建议函,建议物业公司提高服务质量和标准,缓解与业主关系,从源头减少矛盾发生。
▲陕州区法院张茅法庭干警怀抱国徽翻山越岭进乡村开庭审理案件。
在三门峡市中院指导下,全市法院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将诉源治理融入辖区发展大格局中,一个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作模式应运而生——签约法官、法治副书记、法官联络站……法官进村细算“法律账”,有了矛盾,老百姓能找到话事人。对争议较大、法理情交织的矛盾纠纷,法官邀请村委会、老人等组建“社会观察团”“百姓评议团”,把村民的点滴烦心事解决在家门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诉,培养和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为乡村平安建设绘制“无讼”新“枫景”。
多元解纷
合智众议“金点子”
“咱俩依旧是朋友,钱你收下,走,我请你吃饭,完了把你送到高铁站。”
在湖滨区人民调解中心驻湖滨区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经过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一起讨薪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
2019年10月,湖滨区法院与司法局联合成立调解工作室,引进专职人民调解员入驻法院参与调解。2020年9月,湖滨区法院联合司法局、车站街道办事处成立三门峡市首家社区多元解纷服务站。
▲湖滨区法院高庙法庭法官与社区工作人员交流多元解纷工作。
搭建解纷服务线,织密解纷网格点,拓宽司法覆盖面,这是三门峡两级法院“多元解纷服务”的一个缩影。
全市法院加强部门联动,与妇联、民政等部门建立家事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机制,出台关于离婚冷静期、家事观察团等文件,促进家庭矛盾实质化解;完成与市总工会、侨联、价格认证中心、银保监会、知识产权局、中小企业协会、人民银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台办、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个组织机构的对接工作,凝聚矛盾纠纷调解合力,搭建解纷服务线。目前,全市法院共对接调解组织175个,特邀调解员269名。在线委派涉侨诉调服务中心诉前调解成功“立成室内门与智联商务涉侨买卖合同纠纷一案”,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总对总”多元解纷典型案例。
义马市法院与职能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在鸿庆寺成立“义马市文化遗址司法保护基地”,集巡回审判、普法宣传、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司法保护的精准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合作机制与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
渑池县法院着力打造“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的速裁团队,培育“孙松涛调解工作室”和“民营经济社会矛盾化解中心”特色品牌,实现诉前调解与快审裁决双管齐下,推动形成“分流化解一批、诉调快审一批、精细审理一批”良好格局。
各基层法院立足辖区实际,划分为具体网格,吸纳两委员一代表、乡贤名人等300余人,组建各乡镇网格员队伍。积极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在线对接、集成覆盖基层解纷力量,特邀常驻人民调解员,组建以乡镇党委、人民法庭、司法所为主的乡级调解组织,搭建“精细排查‘网格调’、发挥优势‘乡贤调’、整合资源‘乡镇调’、集体会诊‘法庭调’”的线状解纷模式,织密解纷网格点,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目前,全市20个人民法庭、201个基层治理单位、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并有序开展工作。2020年以来,全市法院调解平台诉前分流案件4.2万件,调解成功2.4万件,调解成功率57%。
此外,全市法院不断拓宽司法覆盖面,为党委决策提供司法指导25次,发出司法建议18份。对乡镇党政机关、村“两委”干部、网格员等开展培训16次,参训人员700余人次。走出了一条以法治副书记为基础、以法官联络站为点位、以人民调解员为触角、以基层法庭为枢纽的“网格化多元共治”新模式。
“智慧法院”
科技蹚出新路径
“你好,是渑池县人民法院仰韶法庭吗?”
“是的,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
“我有个案件立案了,收到了你们发的短信,但是我看不懂……”
当事人王某远在外地打工,法庭工作人员在电话里指导他通过手机缴纳了诉讼费用,并教他如何在网上参与庭审。
庭审如期举行,一个屏幕将相隔遥远的原、被告组织到“庭审现场”。双方通过庭审系统上传证据,举证、质证、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调解、签字、闭庭。没有厚厚的证据交换,无需等待打印笔录签字、捺手印,更无需路途奔波赶赴现场。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书记员送达电子调解书。协议到期后,法官联系原告询问被告履行情况,得知已全部履行完毕。
▲渑池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给当事人进行诉前评估。
拿起手机登录移动微法院,就能在线立案;身处异地,通过视频方式即可完成庭审;裁判文书电子化送达,真正实现“无纸化”办案……依托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三门峡两级法院在调解、送达、庭审、执行等方面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智慧立案”,实现网上自助立案、跨域立案、网上缴费全覆盖;“智慧审判”,运用“互联网+诉讼服务”的方式,开展“云端”庭审、电子签名、庭审直播,并实现笔录智能生成、全方位质证等庭审辅助功能;“智慧执行”,实现执行事务统一指挥、执行案件统一管理、执行事项统一协调。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高效、易用、成本低成了“智慧法院”的特色,数据的高效性、查询的便利性、流程的透明性,减少了群众的诉累,缩短了法官的办案周期,提高了审判活动的效率,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司法需求,在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让更多山区群众充分享受到“智慧法院”带来的科技红利。
巡回审判
组建便民利民“轻骑兵”
“现在开庭!”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敲击声,一起宅基地相邻权纠纷案庭审开始。
庭审过程中,突降大雨,旁听群众兴致丝毫不减。短暂休庭后,移到村委会议室内继续开庭。
庭审结束已是中午时分,为了进一步查明案情,厘清双方纠纷,办案法官李茂森组织双方当事人、代理人再次来到现场,查勘测量,听取双方当事人意见,一直到下午2时多才赶回法庭吃中午饭。
参与旁听的村干部说,这是他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旁听法官审案。“这么近的距离接触法律,今天也算开了眼界。”
下午,李茂森同法庭派驻执行干警到双槐树乡桃花村,对一起交通事故案件进行回访,通过判后答疑督促被告自动履行,经过耐心细致解释,被告将标的款转至法院标的款账户。李茂森当即通知原告领取。
晚上7时多,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五里川法庭依旧灯火通明,李茂森通过互联网云间法庭线上开庭,调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原告张某同意被告杨某限期还款,法庭当庭为双方出具调解书。
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五里川法庭距离县城55公里,是河南省管辖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距离中心城市最远的人民法庭,最远的村落距离法庭60余公里。信息化的深度应用,使法官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到田间地头、村里进行巡回审判。通过审理一个案件,教育一片群众,让基层老百姓近距离接触法院、了解法院、支持法院,在基层营造“有话好好说,遇事依法办,有事到法庭”的法治环境。
2019年8月,三门峡市首个法院派驻基层法庭执行大队在五里川法庭正式挂牌成立,开启了三门峡市立、审、执一体化的探索先河。结合诉调对接、繁简分流、小额诉讼“三大机制”,各人民法庭尝试开展民事、执行案件的立案工作,将办案关口前移,法官提前了解案情,一人双岗多职,逐步将大多数简单案件在人民法庭快立、快审、快执、快结,大大缩短群众来往奔波的路程,减少诉累,更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人民法庭立足乡村、服务基层。在三门峡的村街小巷、田街地头,像李茂森这样的法官们用一个个脚印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治理、平安和谐贡献法院的智慧和力量。
“胸中有大局,脚下有方向。在服务平安河南建设工作中,三门峡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从源头上化解和减少矛盾纠纷,主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打通了人民司法为人民的‘最后一公里’,努力为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三零’创建目标,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河南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三门峡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周东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