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济源示范区近年来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持续强化财政资金支撑保障作用。通过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
出政策、优布局,强化创新主体培育
最新统计显示,济源示范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6家;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分别有1家和4家,形成梯度创新矩阵。这一成效得益于济源财政支持构建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济源财政创新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近5年累计投入资金3784万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其中,获得中央、省级资金1380万元,济源财政安排资金2404万元。中央和地方协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培育系统性能力和提升服务精准度,共同促进济源示范区“专精特新”企业做大做强。
为提升财政资金效能,济源财政持续推进科技经费分配机制改革。强化零基预算管理,建立“科技部门定任务—部门谋项目—财政筹资金”的统筹机制,集中资源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对首次被认定为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分别给予3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首次遴选或认定为省级创新龙头企业、省“瞪羚”企业、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助;再次遴选或认定成功的,给予5万元一次性补助。
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创新动能。河南中原辊轴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两年累计获得各级财政“专精特新”补助资金507万元,重点投入离心球墨铸铁管管模新型应用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实现了大型管模领域关键工艺技术突破,轴类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10%以上,带动新增就业15人,培养了一批高精度轴类件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真正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重研发、强支撑,强化创新生态建设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资金支持、优化创新生态等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纳米材料、食品饮料等重点产业,示范区支持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攻关项目,并出台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一等、二等奖的单位分别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省级奖项对应奖励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在政策激励引导下,示范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74.05%。
在2024年6月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河南优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参与的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稀贵金属技术及应用,双双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万洋冶炼集团是一家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将单一的铅冶炼产业拓展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产品”多元良性循环产业,形成绿色冶炼、贵金属深加工、大健康等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2024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84亿元,上缴税金8.83亿元。“集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仅去年就获得各类奖补资金超3600万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搭平台、聚资源,构筑创新生态高地
济源示范区坚持搭平台和聚资源双管齐下,通过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济源示范区鼓励在当地创办或联办研究机构,引进高端新型科研机构,提升创新平台机构水平。支持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济源纳米中试基地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支持培育打造国家、省级创新平台。
对通过国家级、省级认定的大学科技园区,示范区管委会加大支持力度。连续5年对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每年给予500万元的资金支持;2023年起,对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实验室每年给予20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支持。目前,济源纳米产业年产值达66亿元,成功跻身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国内第三大纳米材料产业园,填补了河南省内空白。
“政府的租金减免政策让我们能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上。”入驻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的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少征说,公司组建了由15位博士领衔的研发队伍,攻克了低温银粉和银包铜粉相关技术难题,形成了高效协同的产研模式。“目前,技术方面再也不用受制于人了,而且价格上还很有竞争力。”
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济源示范区创新构建“风险共担+融资增信”机制。一方面,对支持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投资机构,按照年度实际到位投资额的1%给予创新创业投资风险补助;对获得社会创投机构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年度实际到位投资额的10%给予创新创业投资风险补助。另一方面,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利用济源科技金融专项基金,与相关金融机构按1:1的比例共同设立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金,用于补贴相关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产生的损失;相关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不低于科技金融贷款风险补偿金10倍的贷款授信。
2024年,各大银行共发放省“科技贷”9350万元,支持企业16家次;济源农商行为96家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总金额6.61亿元的科技贷款,较2023年增长95%,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的撬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杨蕾)